天津大学谈遒教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94年12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天津大学,视察了以产学结合、校企联合为模式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天津大学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及其成果展,当时“双酚A生产新工艺”的工业化实验正处于开始阶段,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当面向江总书记汇报了在项目科研中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的做法,江总书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称赞他们把实验室成果直接转化工业生产,步子迈得很大。江总书记的到来,给“双酚A”项目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此后,他们又经过几年奋斗,于1998年11月完成由10吨中试向万吨级工业生产的转化,结束了我国生产聚碳酸酯的关键原料依靠进口的历史(本报曾于今年3月31日头版头条《成果转化呼唤风险机制》一文中对此予以报道)。
“到今年年底,已达到7000吨的生产能力,明年将达到1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产品质量稳定达到聚碳级,尽产尽销,供不应求。目前我们又在积极筹备上马一个6万吨的生产装置,以此作为江总书记视察天津大学5周年的献礼。”谈遒兴奋地说。
“双酚A生产新工艺”成功实现产业化是天津大学以“科教兴国”为己任,立足科技创新,将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产业优势的一个典型例证。
据有关专家介绍,我国每年大约有3万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但实际转化率仅为10%,高校中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只达到20-30%。但在天津大学,记者却看到了这样一组数字:近3年来,该校共签订以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或入股合作兴办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经济合同944项,合同经费逾1.5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首要原因在于天津大学适应时代需要,增强科技创新意识,着力营造出鼓励科技开发,重在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
天津大学校长单平教授说:“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背景下,将丰富的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既是社会对高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必须改变过去从学术兴趣出发,只注重发表论文和鉴定成果的封闭状态,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中准确定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动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该校近年来陆续建立并完善了以“三化”为特征的全方位、开放型的科研工作格局,即实行全体科研人员都要参与技术创新的“全员化”;把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类考评体系中,使之渗透到各个环节的“全程化”;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完整、科学、规范的政策体系的“系统化”。
为鼓励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学校专门设立了“天津大学科技进步奖”、“天津大学有偿科技开发基金”,在职称晋升中单列“技术开发系列”,制定了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经济利益的《天津大学经济管理暂行办法》,以此组织和引导全校教师和科技人员紧密围绕现实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以高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企业,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增长。化工研究所教授张卫江5年里取得了10多项科研成果,并且全部实现转化,他的秘诀就是一个“跑”字:首先是跑企业。几年来,他几乎走遍了全国的化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所需的项目和技术难题,然后把企业的疑难带回实验室潜心研究,攻关成功后再返销给企业。其次是跑市场。有的企业既为应用科技成果后的预期利益所吸引,又对投资风险感到担心。张卫江就时刻关注着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信息,甚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有时为了使企业摆脱暂时的困难,他还帮着企业跑生产,甚至连买设备、租场地、找材料、筹资金这样的份外事也包揽下来。几年来光是攥着技术跑贷款,他就为企业贷来数千万元。河北省一家化工厂的厂长这样评价:“遇到张教授这样的科学家,企业再赚不了钱,那才是新鲜事呢!”而被企业视为“财神”的张卫江乐此不疲,5年里为学校拿回成果转化费逾600万元。张卫江说:“成果可不是当摆设的,转化的机会等不来,必须自己去寻找,去创造。学校为我们铺设了‘快车道’,我们就要高速跑。”
高效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势,强化科技攻关能力,实现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是天津大学科技创新的显著特色。他们概括为三句话:科技机构多样化、技术创新社会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年来,该校以不同院系的科研部门为依托,先后跨学院成立了“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科研群体,打破了科研人员与学院的单一隶属关系,集纳智力资源,为多学科联合承担大型科研攻关项目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他们努力拓展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渠道,优势互补,建立起一批融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业基地。
借助外力求发展是天津大学科技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该校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即是与中石化总公司合作的产物:中石化总公司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员编制和基建设备投资,并在科研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开发中心负责承担中石化总公司的科研和技术开发课题。该中心自建立以来,已完成各类研究项目近百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取得专利20项,完成引进技术项目44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目前天津大学与全国数十家企业建立了科技开发联合体,产学研结合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药芯焊丝是天津大学焊接研究所自主开发的一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他们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了天津三英焊业有限公司,负责药芯焊丝系列产品及其生产线的工业化开发,项目生产伊始就迫使国内市场上的进口药芯焊丝降价20%。今年10月该公司1500吨药芯焊丝生产线通过鉴定,标志着我国在药芯焊丝生产上达到了新的水平。
兴办自己的高科技企业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条快捷之路。“天大天财”就是天津大学依托自身科技实力并独家控股的高科技上市公司。天财公司以计算机信息、填料塔、光电一体化、工业结晶等多方面高新技术和产品开发、生产为主业,是天津市第一家在国内上市的高科技股份公司。公司承担的“基于曙光计算机的税收征管系统”被列为国家重大产业工程推广示范工程,天财品牌的财会、远程教育软件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填料塔新技术分公司开发生产的13个系列、90多个品种的填料和30多个品种的塔内件,已经应用到全国800多家企业、新建和改造了3000多座塔器。仅在天津市推广应用即达80多家,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5亿多元。
据统计,天津大学现已形成了由10家学校直属大型企业、50多个院级公司和一大批与社会联办的企业所组成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今年底,仅校办企业的年总产值即可达到8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天津大学走科技创新之路,不仅造福于社会,也壮大了自身实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自1994年始,该校科技经费连续5年超亿元,1998年则突破2亿元。
随着形势的发展,天津大学已不满足单个项目的个体化突破。今年10月,天津大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签定协议,共建“天津大学科技园”。按照协议,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5亿元人民币,提供建设用地33公顷,负责科技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每年1000万元的科技发展基金;天津大学负责提供进入科技园的备选项目及入园前的研究经费,并在实验设备及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科技园依托天津大学的优势学科和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高科技成果密集的有利条件,借助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化的企业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天津大学和其他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员进入科技园开发创业。单平校长说:“我们的目标是把天津大学科技园办成全国一流的具有辐射功能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员的培养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基地。”